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真题
  • 课件
  • 习题

道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教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xī yán zì rán 。

希言自然。

gù piāo fēng bù zhōng?zhāo?, zhòu?yǔ?bù zhōng rì 。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shú?wèi?cǐ zhě ?

孰为此者?

tiān?dì?tiān?dì?shàng bù néng jiǔ , ér kuàng?yú?rén hū ?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gù?jiào?cóng shì?yú?dào zhě , dào zhě?tóng?yú?dào , dé zhě?tóng?yú?dé , shī zhě?tóng?yú?shī 。

故教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tóng?yú?dào zhě , dào yì?lè?dé?zhī ;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tóng?yú?dé zhě , dé yì?lè?dé?zhī ;

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

tóng?yú?shī , zhě shī yì?lè?dé?zhī 。

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xìn bù zú , yān?yǒu?bù xìn yān 。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就已自然来说吧!飙风乱刮也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是这些是谁在操作主宰那?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是天地(也就是自然)。天地都不能长久永远不变,更何况是人了!

“故教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所以从事道(顺其自然)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道溶为一体同于道,从事于德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德溶为一体同于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要被而【抛弃。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促使道能很容易接受他;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德支持也促使德能很容易的接受他;失去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失去道德人接受他(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惩罚)。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诚信不足的人,人民自然就不会相信他。(只有人们心中真正的接受大自然,这样才会真正的了解它,应用它,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打坐要到环境好的地方有的人为什么可以天人合一了~个人之见如有不对还望海涵多多指教。)

这一章和十七章都是相对应的。十七章揭示出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希望统治者加以改变。前面几章已多次阐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多言数穷”等类似的话,本章一开始便继续阐述“希言自然”的道理。这几个“言”字,按字面解释,是说话,内含的意思都是指政教法令。老子用自然界狂风暴雨必不持久的事实作比喻,告诫统治者少以强制性的法令横加干涉,更不要施行暴政,而要行“清静无为”之政,才符合于自然规律,才能使百姓安然畅适。倘若以法令戒律强制人民,用苛捐杂税榨取百姓,那么人民就会以背戾抗拒的行动对待统治者,暴政将不会持久。

[长篇大论]

胜在有道的晋文公

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安定了王室,周襄王为了奖励晋文公,决定赐给晋文公四座城池,就是黄河北岸的阳樊、温、原和俪于。然而,在周襄王赐予的四个城邑中,原邑的老百姓由于受首领原伯贯的欺骗,不愿意归顺晋国,晋文公就起兵前去用武力征服。

晋文公同大将赵衰一起来到原邑城下,只见原邑城池森严壁垒。原邑的守军和老百姓因为听说晋国在收归阳樊时把阳樊的老百姓全部都杀了,就又恐惧又憎恨晋军,共同发誓死守原邑。赵衰见此情景,就对晋文公说:“原国的老百姓之所以不愿意归顺我们晋国,是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没有往来,他们不知道您是有道的国君,国君如果能够取信于原邑的老百姓,那么,原邑就会不攻自破,自然就会归顺我们了。”

晋文公就采纳了赵衰的建议,与原邑的人约定,晋军攻城只用三天,攻不下城池,并会自动解围,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同时,晋文公还向自己的士兵宣布:只围城三天,只需准备三天的口粮。

到了第三天,原邑的老百姓跑出来向晋军报告,说:“城中已经得知晋军并未屠杀阳樊的老百姓,并且知道晋文公如此照顾老百姓,准备明天晚上偷偷打开城门,欢迎晋军进城。”

晋军将领得知这一消息后,就要求晋文公等一等再撤兵,等明天拿下城池。晋文公坚决不同意,说:“我已经发出了只围城三天的命令,现在如果不按时撤兵,就是失信于军,失信于民。即使我们得到城池,而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天天一亮,晋文公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晋军立即解除了对原邑的包围。

原邑的老百姓见此情景,都说:“晋侯宁失城不失信,真是一位有道之君。”老百姓便纷纷在城墙上插上降旗,有的还跑出城来追随晋军,原邑的首领原伯贯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晋军退了不到三十里,原邑就派人来投降了。

晋文公就让军队原地不动,自己单车进入原城接受归顺。老百姓见此,更是欢欣鼓舞。原伯贯来见晋文公时,晋文公也仍以王公卿士的礼节相待,又委任他为原地大夫,兼领阳樊。然后,即班师回晋。

这次收复原地的行动,使晋文公在民众中的威信更加高大起来。

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1、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说话。此处指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的意思。

2、飘风:大风、强风。

3、骤雨:大雨、暴雨。

4、从事于道者:按道办事的人。此处指统治者按道施政。

5、失:指失道或失德。

本文链接:https://edu.data-discovery.cn/chinese-sinology/d-j-d-e-s-s-z/,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道经·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qǐ zhě bù lì , kuà zhě bù?xíng?, zì?jiàn?zhě bù míng , zì shì zhě bù zhāng 。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zì fá zhě?wú?gōng , zì?jīn?zhě bù?cháng?。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qí?zài dào yě , yuē yú?shí?zhuì?xíng?。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wù huò?è?zhī , gù?yǒu?dào zhě bù?chù?yě 。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这里的“企”不是企业的者的意思,是提高提升自己的意思。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跨者不行 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如果从“道”的方面来说: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长篇大论]

老子在本章阐述了一些反面的行为,这里让我想起了上一章的那就“故教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都是告诉世人要有道德,如果做最真的自己不失道德。 体道 悟道 守道 得道 。下面请看立志故事。

孔子认错

有一年,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来到海州游历。孔子边游玩边向弟子们传授学问。他说:“有些人对事情是生下来就知道的。”弟子们都点头说是。

正讲着,传来哗啦啦的响声。孔子忙说:“听,山那边下起了雷阵雨,快停车!”有位弟子下了车,仔细听了听,说:“这可能是山那边有大海,这是那边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孔子一听是海,因为从没见过,就带着弟子,爬上山顶,朝东看去。

孔子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感叹地说:“海真大啊!”他和弟子们在山顶尽情地观赏大海的景色。

一会儿,孔子口渴了,让一个弟子下去舀点海水给他喝。那弟子拿起葫芦正要下山,一位小渔民见了,不由哈哈大笑。孔子一愣,问:“小弟弟,你笑什么?”小渔民递上一壶清水,说,“老人家,你喝一点这水看看怎样?”孔子喝过水说:“这海水真好喝啊!”小渔民说:“这不是海水,海水又咸又苦,怎么能喝呢?你们真是一群书呆子!”

有位弟子听小渔民这样批评孔子,生气了,对小渔民说:“对圣人不能无礼!”小渔民却说:“圣人也不见得样样都懂,刚才想用海水解渴就错了。再说,孔老夫子他会打鱼吗?”说完,他奔下山,驾起渔船进海,撒下鱼网,一会儿捕上了不少鱼。

孔子看了,觉得很惭愧。他低着头,站在山顶,沉思了好久好久,然后诚恳地对弟子说:“刚才说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这话是不对的。我们千万不可不懂装懂啊!”

孔子知错改错,勇于接受批评,人们更加尊敬他了,就把他登过的这座山叫孔望山。

萧何月下追韩信

公元前205年6月18日晚,韩信给萧何留下了这样的字:“日未明兮,小星竟光。运未逆兮,才能隐藏。驴蹄蹇滞兮,身寄殊乡。龙泉埋没兮,若钝无纲。芝生幽谷兮,谁为与探?兰长深林兮,熟识其香?安得美人兮,愿从与游。同心断金兮,为鸾为凤。”“龙泉”剑是韩信祖传之宝剑。乃是韩之二公子韩虮虱所佩带宝剑,三世经韩信父亲传至韩信之手。萧何查军回来,知道韩信离去后大惊,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叫上两名随从,骑马急急追赶,幸天有月色,正好几天前天下暴雨,河水大涨,韩信到达寒溪,正值河水上涨。韩信因此过不了河,被萧何连夜追上。

萧何把韩信安顿好,便立即去见刘邦。此时刘邦正生气,因为有部下报告说萧何也逃跑了,刘邦正生气,一见萧何,又怒又喜。大骂萧何道:“难道连你也逃走吗?”萧何说:“臣不敢逃,臣追逃者!”“追何人?”“臣追韩信!”刘邦说:“入汉中以来,诸将士逃跑无数,没见你追什么人。如今说追韩信,我会信你吗!”萧何说:“诸将易得,象韩信乃是国士。这样有才干的人,汉王手下独一无二。如果汉王想长居此地,韩信就没什么用。汉王想起争天下,除韩信外汉王手下无人能当此重任。愿汉王自己决定吧!”刘邦说:“我早想东向争天下之意,怎么甘心郁郁而居住在此?”萧何说:“汉王有争天下之心,要用韩信,他就留下;如不用,韩信还是要走。”刘邦说:“既然如此我就封韩信为将军。萧何说虽为将军韩信一样会走。”刘邦说:“难道要封为大将军?”萧何说:“这样才能留住韩信!”刘邦说:既然你这么器重韩信,为了你;我就封韩信为大将军。于是要萧何立即将韩信召来马上封为大将军。萧何说:“吾王素来对属下傲慢无礼,现在拜大将军更要郑重其事才能服众。汉王有心;一要诏告全军;二要筑坛斋戒七日;挑选吉日;刻兵符、大将军印。汉王一一照办。

消息一传出,全军将士纷纷猜测,几位立过战功的将军;如樊哙、周勃、灌婴等将军心里暗暗自喜,以为自己可能要成为汉大将军了。吉日一到,刘邦召集百官诸将。刘邦登上拜将坛台,召来韩信,将大将印、兵符交给韩信,并告诫全军:即日起韩信为汉大将军,管理军机要务,统帅节制所有军马;诸将有违令者,由韩信全权处斩。此令一下,全军将士感到震惊,出呼所有人意料之外,军令又不敢不从。韩信知道众将士心里不服自己,于是当场召集上万将士,下令说:众将士无论职位高低,谁能在一刻间能清楚报出军士数量者,赏赐100斤金,进爵一级,于是众皆跃跃欲试,可是却无人能清楚的报出军士人数。韩信随口一报,经核对准确无误。众将皆不服曰:莫非事先清点好了?韩信乃大笑说:从现在起由汉王亲自变换人数,刚才奖赏还是有效。于是经过了数次的变换,所有将士无人能准确知道兵将人数,韩信却策马走过一次,返回即能准确知道人马多少,经过数次变换皆准确无误。这时连汉王也开始暗暗称奇,却又不知韩信用何方法,此法即是后来众所周知之“韩信点兵”速算。

拜完将几日,连刘邦都感到怀疑。韩信能否担此大将军重任。刘邦召来韩信对他说:“萧丞相多次向我推荐将军,说将军才能过人。不知将军有何妙计教我争得天下?”韩信早就胸有成竹,先谢过刘邦知遇之恩。然后问:“如今东向争天下,主要是项羽吧?汉王自料勇悍威猛能与项王比吗?”刘邦沉默好久才说:“吾不如项王。”韩信起身再拜说:“恕我直言,我也以为大王不如项王。然我曾跟随项王多年;请让我说项王为人:项王乃是盖世英雄,武艺高强,所向披靡,挡霸王者非死即废。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不会任用良将,不会用计谋,所以只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话语温柔;谁有病,都亲自拿药问候。到部属有功,应当封赏;刻好印信又藏匿不予,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为天下霸主,不在关中为王,而建都彭城,不听怀王之约,以亲近喜爱来封赏诸侯,为主不公;诸侯见项王迁义帝江南,也回去赶旧主,自己占好地为王。项王每过一地,很残暴,烧杀抢掠,天下百姓都怨恨又不亲附。空有强威之名,虽为霸主,却不得民心,所以说此强易弱。如大王和项王相反,收买人心,任谁是天下勇武,一样能消灭。用攻下城邑分封功臣将士,谁不死命效力。用死命效力将士,攻欲罢战归乡之士,他们何不败散。况且三秦王为原秦将。带秦兵打仗多年,死伤无数;又骗部属投降,到新安被楚军坑杀二十万。秦父老对章邯,司马欣,王翳三人恨之入骨。现楚强令三人为王,秦民无人喜欢。大王攻入武关,秋毫无犯,还除去秦法,与民约法三章。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百姓皆知,如大王起兵向东,三秦可传檄而定。”刘邦听了韩信一席话,如梦初醒、大喜过望。这时候才真正对韩信心诚悦服,相识恨晚。于是传令大宴百官,和韩信同桌吃饭,把自己的食物推让给给韩信吃;宴会完毕又让韩信披上自己的衣服,同坐汉王车在城中游行。韩信非常感激,决心死命效力,以报汉王知遇之恩。

公鸡的功劳

农场养了一只雄伟壮观的公鸡,每天它都会准时报晓,为了感谢公鸡的辛劳,主人每天清晨总要撒一把黄豆犒赏公鸡。

有一天,主人又撒下一大把黄豆,公鸡居然撇着嘴不吃了。主人觉得很奇怪,问它为什么不吃

公鸡抬着头高傲地说:“你不能老是让我吃这些便宜货。天是我叫亮的,没有我,你耕种就会吃到,就会延误最好的时机,就会没有收获。如果你没有收获,你就只有饿死。换句话说,我是你的救命恩人,你应该把最好的东西给我吃。”

主人没有争辩,当天夜里他就用一段麻线将公鸡那尖尖的嘴巴牢牢地扎住了。

第二天清晨,主人照例起床,拿起农具要下田,路过鸡舍门口时,他对公鸡说:“真奇怪,今天你没有报晓,天怎么还是亮了呢?”

公鸡羞得面红耳赤,不敢做声。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人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任何时候,千万不要忽视别人的付出与帮助,否则,你的路只会越走越窄。谦虚一些,别人也会记你的功劳,世界离开了谁,都会照旧转。

廉颇负荆请罪

公元前28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连着攻下赵国的代光、狼城两座城。然后,却又派遣使者到赵国,提出与赵王和好,要赵惠文王到黄河南面的渑池与秦王相会。秦王的如意算盘是:借会晤扣押赵王,来以此要挟赵国。赵王有些担心,蔺相如自请护驾前往渑池赴约,让廉颇带兵看家,辅佐太子。廉颇把赵王一行送到边境上,对赵王说:“大王这次出去,来回超不过30天;如果到了30天后大王还不回来,请让我立太子为王,以杜绝秦国有什么要挟的企图。”赵王深感老将军深谋远虑,忠心耿耿,就答应了。

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见了面,双方饮酒、谈天,气氛倒还和睦。酒席上正喝得起劲,秦王忽然对赵王说:“听说赵王善于奏琴,正好乐师那里有琴,赵王就给我弹支曲子吧。”赵王气得脸都白了,心想:我还没亡国呐,就成秦国的臣仆不成!可又没办法抗议,勉勉强强只得弹了一曲。秦王回头命令秦国的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为秦王鼓琴。”赵王有气只好往肚子里咽。

这时候,蔺相如走上前,捧着一个瓦盆,毕恭毕敬地跪在秦王跟前,说:“赵王听说大王您会弹奏秦国音乐,我这儿有个瓦盆,请大王赏脸弹个秦国小调吧。”秦王陡然变了脸色,不理蔺相如。蔺相如目光炯炯地盯着秦王,义正辞严道:“大王不要仗着秦国兵力强大就可以欺辱赵王。现在秦兵虽强,但眼前我离大王只有五步远,五步之内我可以让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带来的大臣们纷纷气势汹汹地拔刀要杀蔺相如。蔺相如毫不畏惧地圆睁双眼,喝道:“哪个敢过来!”秦臣们惟恐秦王有个闪失,吓得不敢动弹。秦王见蔺相如动了真,逼得这么紧,只得虎着脸,硬着头皮拿起筷子,在瓦盆上胡乱敲了几下。蔺相如马上回身告诉赵国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为赵王敲瓦盆。”

秦王看酒席中占不到赵国什么便宜,又接到报告赵国名将李牧率大军兵临河畔,虎视眈眈。心想:有这个蔺相如在,灭赵国还真不那么容易啊!就换了一副笑脸,说:“今天是秦赵和好的日子,不要伤了和气。”

秦王敬了赵王一杯酒,赵王也回敬一杯,两国约定谁也不侵犯谁,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不到30天,赵王又回到了赵国。

赵王深深赞许蔺相如的智勇过人,认为他给赵国争了体面,立了大功,拜蔺相如做了相国。这样一来,蔺相如的职位就高过了领兵打仗的老将廉颇。廉颇可气得够呛,气呼呼地逢人便讲:“我是赵国的大将,出生入死能征善战,给赵国攻城斩将,立了多少功劳!他蔺相如,一个小小的宦官的门客,凭着一张嘴巧言善辩,有什么了不起的,却爬到我上头去了。早晚我得给他点儿颜色看,好好羞辱他一番,出出我这口闷气!”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向赵王请了病假,呆在家里不去上朝,免得与廉颇发生矛盾冲突。有一天蔺相如和门客们驾车出游,望见廉颇远远地在胡同口正路上站着,挡住了蔺相如的去路。蔺相如让自己的车子拐到一边,躲着廉颇;廉颇不依不饶地追过来,蔺相如索性调头回去了。廉颇很得意。

蔺相如的门客们气不过,有的要收拾行装离开相府。蔺相如耐心地对众人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一个厉害?”众人答:“当然是秦王了。”“对呀!”蔺相如说,“我在秦国的大殿上当着如狼似虎的秦兵,连秦王都不惧怕,怎么会单单怕廉将军呢?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忍让老将军,是怕咱们赵国将相不和而招来秦国的侵略,这是先国事后私事啊!”门客们更敬佩蔺相如的为人和胸怀,要走的也不想走了。

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后悔不迭,立即去找蔺相如。廉颇赤裸着身子,背着荆条跪在蔺相如的相府门口,口里说到:“我是个粗人,没有见识,肚量窄,请相国罪罚,死而无憾。”蔺相如连忙卸下廉颇背着的荆条,双手搀扶起廉颇。两个人都热泪滚滚,在场的人没有不感动的。

就这样,相国和大将军和好了,二人结成生死之交。从此,文武二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还真的许久没敢来侵犯。

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本文链接:https://edu.data-discovery.cn/chinese-sinology/d-j-d-e-s-s-z/,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请先
显示验证码